网站首页 国防动态 了解人防工程防护功能,学习核安全防护知识
了解人防工程防护功能,学习核安全防护知识
2025年07月11日 08:19 浏览量:94 收藏

每年7月3日 - 7月9日 是全国核应急宣传周。在新型战争考验下,我们不禁思考:人防工程能否发挥预期防护作用?面对核袭击该如何应对?

钻地弹袭击核设施

的影响与警示

 

2025年6月,美军使用B-2隐形轰炸机投放了六枚GBU-57巨型钻地弹对建于地下90米深岩石层中的伊朗福尔道核设施进行袭击

 

据悉,GBU-57型钻地弹属于重型钻地炸弹,长20英尺,约合6米多;重30000磅,约合13.6吨;是世界上仅次于核武器的“最大威力炸弹”,可以摧毁深埋在地下的目标,因此又被称作“地堡炸弹”。

 

此袭击不仅影响伊朗核项目,更让我们意识到,在复杂国际形势下,人防工程建设要持续加强。

 

人防工程

是守护生命的地下长城

受国际法保护

战争空袭打击重点目标,多是军事目标,也包括一些政治、经济目标,比如俄乌冲突中的库尔斯克核电站、扎波罗热核电站受到无人机、导弹等袭击,巴以冲突中的加沙希法医院频繁遭到轰炸。但在国际法中,是明令禁止袭击保护平民的人防工程的。

防护能力强

炸弹冲击波对房屋、人员造成的伤害最大。空袭中当人员进入人防工程,比如防核五、核六级人防工程,不仅能抵御一定的冲击波、光辐射、核辐射,还包括防御常规武器爆炸碎片侵袭。

 

一个核五级人防工程可以防100磅的炸弹,可以防御1000磅的炸弹在工程外墙外侧10米爆炸,如果是三级以上人防工程,可以防1000磅的普通航弹直接命中。南联盟战争中因为有大量人防工程保护,在西方各种攻击下,仍保存了80%的军力和装备,平民伤亡降至2000余人。

防护面广,作用明显

高技术武器精度高、钻地深、破坏力大,但末端易受干扰,装药量小,成本高昂,费效比高,再富有的国家也不可能用来攻击大量的人防工程。再加上电子干扰、拦截等应对方法和手段的发展,一定程度上也会削弱炸弹武器的杀伤力。

 

因此,人防工程在防御现代战争空袭时仍然能够发挥重大作用,要坚持把人防工程建设好,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
 

核袭击的危害与应对

 

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或裂变 - 聚变反应,瞬间释放巨大能量,造成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。

 

核武器的威力取决于爆炸时所释放出的能量,通常用“TNT 当量”表示,简称“当量”。通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三硝基甲苯炸药(TNT)的质量表示核爆炸释放的能量。例如,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 2 万吨 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,那么,该原子弹的威力就为 2 万吨当量。

 

核武器爆炸对人员和物体造成的杀伤破坏作用及效果,又称毁伤效应。造成杀伤破坏的主要因素有:光辐射、冲击波、早期核辐射、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。

核武器虽能造成严重的杀伤破坏后果,但认识其特点和规律后,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,可以减轻各种杀伤破坏因素对人员和物体造成的杀伤破坏程度。

核袭击前的防护行动

关闭电源,关闭燃气,关闭门窗并放下窗帘,携带好个人防护和生活必需品,听从指挥,迅速有序地进入人防工程。

核袭击时的防护行动

一般来说,核爆炸的瞬间是人员防护的重点时机,应减少暴露表面,争取重型屏障,重点保护头部,减少碎片杀伤。

 

在开阔地面的人员,应迅速背向爆心卧倒。卧倒的方法是:避开(背向)爆炸方向,面部向下,护住耳朵,闭上双眼,用手肘支撑着地面,胸部和腹部不要紧贴地面,防止身体被震伤。

室内人员发现核闪光后,应靠墙根、屋角蹲下或在床下、桌下卧倒。蹲在桌下、墙角时,要两手十指交叉,手心向内,把手放于后脑,头部夹于两臂之间,身体尽量蜷缩,暂停呼吸。

核袭击后的防护行动

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,或用毛巾捂住口鼻,扎好领口、袖口、裤口,或用雨衣、塑料布、床罩等身边容易得到的物品把暴露的皮肤遮盖起来;或直接躲进可掩蔽的人防工程内,尽量避免在室外活动;在室内的人员,应立即关好门窗,贴上封条,堵住孔口,密封食品和饮用水,进入地下室或建筑物中心房间。

 

内容总监:熊志强

本期编审:程青  王东

本期责编:张哲  陈明
本期编辑:章小荣
稿件来源:上海国动融媒综合整理自新闻联播、环球时报、央视新闻、环球杂志、新华社、《学校人民防空知识讲义:长三角版》《城镇居民人民防空知识与技能》等